尝试重整之前有点杂乱无章的文章……当语文的掌握跟不上思考的速度的时候就是这样……
人生的抱负?
多想就这样到处戏说自己是个没抱负的人,然后一直迷茫探索。有谁的兴趣,是由天定下来的?都是被身边的人和周遭事物影响的,尤其是在小时候。有谁的抱负不包含少许稚幼心灵的单纯想象?可惜在现实中,往往很多人在正式踏入职场也踏碎了想象虚幻的镜子。我尝试通过周遭的人身上寻找答案。当初姐姐兴致勃勃去读酒店管理和旅游,结果没到半途就觉得乏味而休读了,转去当补习老师。老实说我真得对教师这行业挺感兴趣的,可惜在中学时听到太多教师告诉学生别当教师的劝告,因为华人教师在马来西亚的待遇实在不怎么样。现实考量啊!所以很多在STPM考4个A的同学都在读医科,即便可能那也不是他们真正的兴趣……“道理”很简单,你成绩那么优秀,不做医生太可惜了!
兴趣,到底是什么呢?职业,又是什么?或许……世上没有真正的兴趣,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兴趣会是旅游叹世界(导游不是旅游),如果那是一种职业的话。因为人的本性里好像有好逸恶劳这一项。但作为智慧的群体动物,人总得想办法在复杂的经济迷宫中找出路。为生存考量嘛! 没有比较,不会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但经济模式和结构不容许每个人都花上十年八载去踏上寻找的旅途,即便在这个转行很普遍的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阶层和身份的“自由流动"是近代资本主义吹响的潮号,古老的人们从诞生那一刻就日以继夜地重复同样的活动直至终去。没人懂他们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只知道他们的职业被烙印在姓名上了。Schumacher(shoe maker)不应该出现在跑车道而是应该出现在制鞋店。种姓限制自然不义,但“自由流动“也绝非想象中美好。
于是开始怀疑,有几人的抱负是真正的抱负,完全被兴趣所左右?我想不多,除了那些能改变时势的伟人。凡人,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寻找“真正的抱负”呢?没几人能逃出现实的考量,因为人必须生活在群体社会中。从报章上阅读了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人的故事,其实当初他也是为了有份稳定的收入才投身工程领域的。所以?
面包与兴趣这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课题或许根本不是一对单纯的选择。或许应该把工作和兴趣分开来看,一者为身体生存的必需品、一者为精神生存的必需品,两者在正常情况根本不可能重叠的,但你必须两者都有,才能开兴地生活。
自我?
每个人都活在群体中,但又必须在群体当中找寻自己。不是应该自个在深山独处才能找到自己么?不是,因为没有比较。阅人无数,方能懂最适合自己的性格是什么;阅历丰富,才能更容易找到自我。无怪乎,即便圣人如孔子也要活到七十才知天命。我想,自我是分散躲藏在各种生活经验角落当中的,因为人在对不同的人、事、物上都有不同的反应,只有把这些反应集合起来做一个合理的分析,才能对自我窥知一二。
可惜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糊里糊涂地给了每个人知识填鸭教育之后就把他当作木桶踢到社会中,让他在大缸里咕噜咕噜地滚。这与“号召”人要尽早找到自我好像有点背道而驰。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哪来问题?没有问题,哪来答案呢?都不自觉自己没有成长,怎么寻找自我呢?或许这个想法有点偏激了,但我觉得正规的中学教育基本上并没有给学生思考青少年应该思考的问题的空间,甚至连材料都没有。如果有的话,我就不会到这个时候才开始思考类似的问题了,对吧!简单的逻辑。
在很多情况下,本性真的很难移,即便你以为自己和以往不同了,其实也不过是换个姿势在原地踏步而已。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极端的罪恶,为什么有必要在另一天就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呢?又不是患了人格分裂症。矛盾吧!或许我想要表达的是:往好的方向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瞬间的所谓“往好的改变”往往经不过时间的考验。因为,骤变含有太多的感性成分,通常都不太理性。欲速则不达,持续缓慢的前进难道不比短暂的急速冲击有效么?
因此,高昂的呐喊在心中逐渐失去了其实用,有许多人的呐喊仅仅是喊给别人看的。智慧、勇气的光环不可以套在身体外,只能内敛于精神内。愚蠢的人不过是因为意识到智慧难求,胆小的人不过在蓄积勇气,当他们终于迸发的时候不知比多少“智者“聪明,比“勇者”豪迈。
宗教与思考
与其花时间去祷告,不如花时间去思考。宗教典籍藏有非常深邃的智慧,是拿来启发思考的,不是拿来当饲料喂进每个人的口的。不肯尽信经典的人其实才是最具智慧的人。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智慧就是背诵一本经典这么简单,那记忆大师必然是无上的智者。可惜许多宗教就像个大钟罩,不让人四处寻找智慧,反而把人困在里面,教条般灌输其一面的“真理”,没有教导出智者,反而教育出许多偏激的笨钟人。多么伟大的反讽!你越能确信的东西,越可能让你陷入死胡同,如果你不仔细思量的话。我不认为“世界末日”的来临有多么恐怖,反倒是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只聆听一个“神”的声音,那将是世界的灾难。
以巴的问题
不懂为什么,几件事的连接让我想起这个世界上数一数二复杂的社会问题(宗教问题?)。首先是在北京旅行的某天晚上和他们一起在酒店看了“Kingdom of Heaven”,尽管很多情节纯属虚构的“历史”,但是我还是很喜欢某些句子带来的反思……名为为“上帝”的圣战,到头来不过是为土地和权力的厮杀。智者如Saladin也只能勉强营造一个短暂的和平期间,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和平仍然遥不可及。叹!
接下来在颐和园游玩时遇到了两个以色列人,然后昨天在寻找terrorism和media的资料发现了一个犹太人关于以巴问题迷思的解读的网站……然后我完全模糊和迷茫了。这一个全球瞩目的问题,在不同媒体的镜子下,折射出了许多不同的迷雾,真相到底是什么根本没人能懂。我才开始觉得,无论是来自以方的还是巴方的消息都有其局限性,无论是来自亲以的还是亲巴的媒体作出的报道都有其偏私。但与这事件无关的我为什么需要知道真相呢,既然真相是不可能被获知。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警觉,不要让自己陷入去支持那方偏激的观点就足够了……
或许在一千后,如果人类还活着的话,这问题依然还没被解决。由谁能遇见这问题被解决呢?我想起了我中学的马来老师的看法:这事情太复杂了,涉及太多情绪和仇恨。你杀我一人,引起我数千人的愤怒;我反杀你一人,也引起你数千人的愤怒……冤冤相报何事了?
语言与视野
视野啊!视野!眼睛的视野可以用人工的360度代表,心灵的视野不可能被代表。正因为大脑思维和情绪世界的复杂,世上才有数千种语言的存在,每一种语言的每一个字都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都是脑里某几条线的连接。语言帮助讯息的传达,也同时塑造着思维的方向。诚然弱势语言的消失让人惋惜,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根据自然法则,我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当你惋惜吹捧英语削弱了普通话的影响力的时候,别忘了推行普通话的政策削弱了粤语的影响力,也别忘了粤语的强势削弱了广州内其他方言的影响力。
取谁舍谁根本不是一个需要被激烈争吵的问题,语言是一个沟通工具(与人沟通或与文化沟通)。与其钻牛角尖,倒不如学多几门语言,认识几种文化、开阔自己视野。
欲望与视野
如果你剥夺了一个人的视野,他什么也不会要求。但当他的视野逐渐在扩大,那他想追求的,就会在越远的缥缈处……人,总是贪婪的。在推动社会前进的,追根究底是不是人自身的欲望呢?多方面的欲望,带来了多方面的失衡。正因为人不可能有一刻没有欲望,所以人每一刻都处在失衡状态,每一刻都尝试去平衡。原来,生活。。。就是各方面欲望的平衡。
欲望这词好像有点负面……其实欲望可以是俗的(名、利、权),可以是不俗的(求生欲、求知欲)、可以是情的(友情、爱情、亲情),可以是非情的(清闲、享受、遨游)。
当下这一刻,你的欲望(愿望)是什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