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欢迎!@@@@@@@@@@@@@@

Welcome to my virtual home. This is a little private space for me to put my thoughts and share my feelings since 2005. Due to my wide range of interests, there are perhaps too many tags. I would explain some of the less obvious tags:

"About Life" is really about how I have been pondering about life and what enlightenments and paradigm shifts I had experienced.

"About Psi" contains most topics about happiness, optimism vs pessimism,
confidence, compariso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aspects.

"About Logical Thinking" is about my own way of interpretating and explaining
certain issues, aiming to debunk (or create?) superficialness of them.

"About Ideology" is about my thoughts on big concepts like freedom, justice,
fairness in society and religion.

"About Society" is more about my observations about the society, often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different peoples.

"My Country" reveals my frustration, critics and hope
on my homeland - Malaysia.

"My Little Pieces" has more short posts though mostly are written in Mandarin.

While I do have some posts on book reviews and business, I am planning to
separate them into author-specific and content-specific blogs. Stay tuned.

Enjoy your reading!

Sunday, August 30, 2009

<转载> 梁文道: 我们守护记忆,直到最后一人

原来用Reader来阅读博客不止带来方便,也隐藏着这样一个重要功能:还原故意被删除或隐蔽的文章论点。这一篇文章,现在在梁文道自己的博客反而不见了,但Google Reader却还完整地帮我保留着。真是处处皆大千世界,哈哈(这是苦笑)。

我曾对香港的朋友说:关于六四,在没有深刻认识前,不想随意支持盲目反对,现在看了这篇立场鲜明的文章,再加上新浪的举动,我开始有兴趣知道更多资料了(仍未选边,兼听则明),哈哈(这是乐笑)。

转载全文如下(繁体):

我们守护记忆,直到最后一人

我寫六四,而且重複地寫,再也沒有什麼新鮮的角度,也不會有出人意表的觀點。這也許顯得有些無趣,就像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幾乎一模一樣的程式、口號與歌 曲,年年重演。它使得我們就像患上了偏執狂的精神病人,惹人煩厭。他們不只討厭我們所說的內容,也討厭我們說話的方式與態度。他們批評我們不懂得向前看, 老是困在一場歷史的謎團裏頭,而那個謎團實在有太多的解讀可能,我們怎能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一定是對的?難道我們毫不自覺,這種義正詞嚴的腔調很讓人厭惡 嗎?

不妨把我們當成瘋子

《聖經》裏的先知其實不該被譯成先知,因為先知預言未來的時候少,談起過去的時候多,與其說是先知,倒不如說他們是守護記憶的人。總是在以色列人樂不思蜀 忘乎所以的時候提醒他們:你們已經忘記了自己是怎麼離開埃及的,你們也忘了上主當初和我們訂下的契約。這些話老是來得不合時宜,乃至於很多人覺得先知其實 是種瘋子,最好把他們放逐出去,不要再讓他們擾亂自己的尋常日子。更何況他們憑什麼教訓人?他們以為自己是誰!他們是誰?他們是上主的代言人,神的喉舌, 正如神說過的:“我把我的話放進他的口中,他要向他們宣講我的訓令”。

我們當然不是先知。在這個時代裏頭有誰會想當先知呢?任何自以為是真理化身的精英都是可恥可笑的自大狂。我們不想做先知,我們這群香港人只是被迫扮演傳說 中的先知形象,因為我們的確相信一個簡單的道理:政府不應該用真槍實彈鎮壓和平示威的群眾。有人(而且人數愈來愈多)卻認為這個道理並非自明,甚至可能是 錯的。既然如此,你們就不妨把我們當成瘋子吧。

誰掌握話語權誰擁有真相?

2009 年5 月28 日的《信報》訪問了一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念歷史的內地尖子,他說:“以個人角度看,它(六四)跟我生活沒有什麼關係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無足輕 重,歷史上太多類似事情。天天拿來說,只是發生時間比較靠近我們而已”。記者再問他六四到底是場屠殺,還是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的正確行動。他的答案竟是兩者 皆對,他認為雙方都同樣有理同樣正確,因為大家都只不過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罷了。“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應防止道德綁架……老一輩或經歷過 事件的人或許強烈希望我們瞭解事件真相,但並不代表我就要作出一樣的評價。年輕一輩只是作為歷史的旁觀者,不能強迫我要跟你有相同的反應”。

這是近年愈來愈流行的一種論調,它不否定我們相信的那條簡單道理,它只是不認為那是唯一正確的道理,它認為任何立場都是可取的,它把一切立場相對化。我們 香港人對這種說理方法絕不陌生,因為它就是許多人口中的理性和客觀。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所以用不著取捨判斷,反正那都是觀點與 角度的問題。

這種港式的犬儒主義與內地流行的“唯策略論”不盡相同,但又很有親和關係。所謂“唯策略論”,其表表者可見於毛澤東那些影響深遠的文稿。我當年讀毛選,最 感困惑的地方是他總在談敵我鬥爭的策略,卻永遠說不清敵人到底是誰。敵人的定義不斷浮動遊移,因時地而變;今天是敵,明天可以是友;今天是朋友,明天忽然 又成了敵人。臺灣評論家楊照在台版《毛澤東語錄》的導讀裏說得好,毛思想的精要就在於不談對錯只論勝敗;勝者自然是對的,失敗者則必然是錯的。所以一個人 千萬不能輸,因為輸了鬥爭也就得輸掉是非了。

這就是“話語權”這種很西化很後現代的概念在大陸普及得異常迅速的原因之一了。如果你從小相信科學史就是科學不斷進步真理不停揭示的歷史,你或許不容易接受當今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所說的那些學者競爭的殘酷故事,把一切都看成鬥爭的結果,但你要是自幼就生長在一個唯策略論主導的環境之下,你會發現那些勾心鬥角謀取勝利的真相完全不難理解。因為任何學術研究任何理性討論說到底都只不過是在爭奪話語權,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有道理。

故此,我們大可不必認真細究六四究竟是不是屠殺,因爭論雙方都只是在搶奪話語權,雙方都是平等的,都想把自己的利益強加在我們頭上。事實的調查與論證的邏輯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你背後的利益和動機。哪怕你再有道理,使我無可反駁,我也只要指出你掌握話語權就夠了。

假如一個人信守這思維方式,他應該同時相信日軍進出中國與入侵中國都是說得通的,因為它們出自兩種不同的角度。所謂達賴集團的藏獨主張也用不著緊張反對, 因為他們有他們的利益考慮,中國政府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罷了。假如一個人能夠前後一貫地堅持這種想法,既不為六四而動情,也不為日本部分學者否認南京大 屠殺或低估死亡人數而憤怒,覺得這兩件事都還需要更客觀更理性地對待(這是不是港大同學陳一諤的立場?),或者覺得它們都只是觀點的歧異利益的衝突,難言 對錯(這是那位在中大讀歷史的尖子的立場嗎?),那麼我勉強還能說這是一個在哲學上有趣而且值得反駁的立場。可是你卻說“它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受難者才有遺忘的權利

旅美學者徐賁在他的文章《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中引述倫理學家馬各利特(Avishai Margalit)的理論,把記憶和關愛(caring)連起來談:“因為關愛是通過記憶來起作用的。相互關愛是因為在過去有長久的聯繫。我們關愛誰和記 得誰是同時發生的。我們不能說,我關愛一個人,但卻不記得或記不起那個人了”。由於我們關愛那年在北京受難的人,所以我們記憶他們,並且見證他們經歷的苦 難與毀滅,不容他們活得沉默死得屈辱。

我們的關係就是愛。出於愛,我們見證六四,正如所餘不多的長者見證抗戰。沒錯,我們不一定全部去過現場,更不可能都是受難者,絕大部分的人都只是透過媒體旁觀。

可是,記憶的責任恰巧就是落在旁觀者的身上。因為只有受難者和遺屬才有遺忘的權利,為了不帶苦痛地活下去,他們可以選擇遺忘。但旁觀者不行,一旦見證(Witness),便得永遠記住。

假如你正確,你怕什麼?

很多內地的朋友驚歎于我們香港人矢志不渝地紀念六四。誠然,我們盡到了見證者的責任,以記憶持久不懈地關愛著我們的同胞。但不用諱言,這只是因為我們享有 中國境內獨一無二的自由空氣。相比之下,內地近月的緊張氣氛已經到達風聲鶴唳杯弓蛇影的地步了。媒體不能再談五四運動,因為它會讓人想起學運。一家商業機 構藉著汶川震災一周年所做的形象廣告被人認為是別有用心,因為上頭有十張人像照片分置兩側,六張在左邊,四張在右邊。假如你真是對的,又何必忌諱?何必緊 張?為什麼不把當年平暴之後發放的宣傳品再發一次?為什麼不大張旗鼓地慶祝平暴二十周年,告訴我們那一小撮動亂分子的真相?

現在你卻恨不得月曆上根本沒有六月四日這一天?乘數表上沒有6×4這一欄。所以,我很想勸勸那些總是把客觀調查和發掘真相掛在嘴上當托詞的人:你們說得都 很對,六四的確需要客觀調查,但你們實在用不著跟我們說這番話,因為我們絕對歡迎更多的事實更客觀的真相。你們應該去找當權者和他們的盟友,叫他們不要再 沉默遮掩,一起出來大家好好研究嚇,各自表達不同的觀點。

除了六四,中國還有太多的禁忌。除了“天安門母親”,還有四川震災受難學童的母親,毒奶粉案的母親,甚至鄧玉嬌的母親,她們的聲音只能在香港公開而不受阻 礙無有顧忌。莫非香港已經成了中國母親的抉擇?大家是否清楚我們香港人在當代中國史上的責任呢?當其他人被迫住口,甚至主動忘卻,我們無可奈何但又勢所必 至地承擔起了記憶守護者的角色。因為我們有相對優裕的空間,而且我們關愛。

我這一代三、四十歲的中年人生在香港長在香港,經歷過香港所謂的黃金時代,看過“阿燦”和“表姐”的可笑形象,曾經自豪於港人身份的不同,歧視內地的落後 貧窮。我們雖然也學中文和中國歷史,但和其他國家把國文國史當成國民教育核心的教學法不同,殖民地式的文史教育是一套非國族化的技術教育,不鼓勵我們在國 家文學和歷史裏面獲取深厚的國民認同,只把它們當成純粹的資訊與知識。我在兩蔣治下的臺灣度過童年,對中國懷有熱情也許還不奇怪,但我那些同學,我的同代 人,他們與香港意識一起茁壯,受的是非國族化的基礎教育,他們怎麼會愛國呢?他們的中國情懷是怎麼來的呢?也許六四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六四是香港人的國族啟蒙

雖然我之前一直強調香港人那見證者的身份,但可千萬別以為我們只是事件的旁觀者。雖然我們總把天安門看成是六四運動的核心地點,但是六四的實際運動範圍遠 遠不僅限於北京,相反地,它遍及全國,從天津、上海、武漢、福州、廣州,一直到香港,全都是當年那場浩大運動的舞臺。尤其香港,不僅有過一次一百五十萬人 的遊行,一次一百萬人的遊行,而且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全情投入地回應了北京方面的一舉一動。所以,如果把香港列為六四運動中僅次於北京的主要空間,是毫不過 分的一件事。因此,香港人絕不只是這次運動的旁觀者,我們還是它的參與者。

想當年,我們為了身在北京的同學和市民踴躍捐輸,在各種媒體上面奔相走告大聲疾呼。不管你原來站在什麼立場,屬於哪個機構,也不管你來自哪一個階層,幹什 麼行業,大家都有志一同,空前團結。愈到後來,情緒就愈高漲,學校處於半停課狀態,許多機構從上至下無心工作,所有人都只念著天安門。我還記得有不少人認 為只要經此一役,使中國變成一個民主國家,大家就用不著移民了。於是香港人的前途信心問題就和中國的民主進程聯繫起來了,後者的曙光是前者的答案。這種話 聽起來好像有點自利。

然而,在這個過程裏面,我這一代人漸漸被每天源源不絕的新聞喚醒了某種從不自覺,卻又隱約存在的國族意識,所以如饑似渴地捧讀《文革十年史》和各種介紹國 情國史的讀物,集體學習近代中國走過的道路。以往在殖民地教育裏面學到的冰冷知識一一回溫,課本上五四學生聚會的照片忽然發出了聲音,甚至連《出師表》的 文字也忽然滲出了淚痕。然後我們沖上街頭,用《我是中國人》和《龍的傳人》去唱出我們的新發現,用血濃於水的口號去證明自己剛剛憑著自力獲取的新身份。北 京的學生用不著唱《我是中國人》,對於這點,他們從不懷疑。北京的示威人群更不用舉起寫著血濃於水的標語,他們根本不會理解這種標語是用來幹什麼的。沒 錯,六四在香港不只是一次支持北京學生的民主運動,它還是香港人自己登臺當主角的民族主義運動,六四是我這一代香港人最重要最徹底的民主教育與愛國教育。 六四不只是省港大罷工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社會運動,它也是省港大罷工以來第一個把殖民地香港和中國大陸緊緊鎖在一起的串連行動。六四是北京一路燃燒到香港 的烈潮,儘管我們綻放的方式和姿態自有微妙的差異。

香港人不是六四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六四也是香港的六四,但我們對於這一點的認識還不足夠。我們知道8964是很多人的電話號碼的一部分,它成了香港好些人彼此之間的密碼,我們知道當年的集 會遊行界定了二十年來一切街頭行動的模式,成了香港社會運動的文法,我們知道二十年前誕生的支聯會是今日香港所有民主派的搖籃,對六四的共識是鑒別一個民 主派成員的最最底線。我甚至知道有人在那段時間相戀結婚,有人在那段時間出生,使得六四成為他們個人生命史中的里程碑。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種研究,但 是我們都曉得六四銘刻在香社會上的痕跡何其深遠。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此習得關愛同胞(第一次,它不是抽象的文字)。

如果有人像曾蔭權一樣,叫我們放下那段經歷,全神注意今日中國的富庶,那麼他一定不知道什麼叫做愛,因為他不愛活人(和那些活過的人),他愛的只是國家的 發展。假如這種人和曾蔭權都真心相信這種說法,那就表示他們並不以為政府需要道德上的合法性:誰給我錢誰就是老闆,我就好好聽話好好打工。

自此之後,二十年前發生在北京的那一場風波,就內化在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社會肌理裏面了,以出乎當權者意料的方式,把北京和香港捆綁在港人記憶的深處。由 於我們自己就是參與者,因此香港青年發展網路召集人呂智偉那套外力(港人)介入使北京學運變質的講法分外可笑,難道他不曉得我們根本不是什麼外力,香港由 始至終就和北京站在一起嗎?如果他真把香港人當做外力,那他豈不是把我們當成外國人?又由於我們自己就是行動的主體,因此試圖以揭露民運領袖醜惡真面目的 手段來說服我們應該醒一醒的嘗試也是徒然的,難道他們不瞭解我們從來就不曾被領導過嗎?當年我們就是自己的領袖。

就算平反無望,我們仍然記住有關六四的記憶不只是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它還是種需要被分享的記憶。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經歷了這件事,更因為 還有許多人沒有這個經歷。正如馬各利特所說的:“作為記憶群體的一員,我與前一代人有記憶的聯繫,他們又和更前一代人的記憶相聯,如此類推,直到直接見證 事件的那一代”。當一個歷史的所有見證人都死去後,“分享的記憶也就成了記憶的記憶”了。記憶之分享必以自由而公開的交流為前提。如果沒有充分的資訊及言 論自由,沒有不受障蔽扭曲的理性溝通,分享記憶是不可能的存在的。

可如今我們卻要面對這麼多的阻難:明明中國政府覺得自己當年幹得好,但它現在卻連一個數字都不敢提;明明香港是個自由港,但它卻以說不出口的理由拒絕別人 入境;明明香港的傳媒不受政治管控,但卻有雜誌如《君子》這樣臨時抽稿,把不敢忘記六四的封面專題硬生生變成可悲複可笑的不敢忘記郭富城;明明有那麼多人 曾經熱血沸騰涕淚縱橫,今天他們卻有口難言,甚至主動修改自己的記憶。看,為了銷毀和掩理六四的記憶,他們要費多大的勁。為了這個記憶,港式的犬儒主義被 調動了,唯策略論主導的歷史虛無主義也出場了,他們甚至不惜自毀長城,要我們否定自己當年至為單純的愛國赤誠,換上以曾蔭權為代表的那種金錢愛國論(它的 邏輯是誰讓我發財我就愛誰)。所以記憶六四已經不再只是記憶的事了,它還是一連串的抗爭與對決。它對抗言論空間的縮窄,與出入境的管制,它還要對抗一連串 違背理性的思考方式與一系列否定道德共識的價值主張。在這個意義上,記住或者遺忘六四,還真成了一個大是大非的抉擇。

我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因為《國殤之柱》的創作者高志活第一次被拒入境是條新聞,現在我們卻開始習慣成自然;以前有人叫我們放下歷史包袱向前看會使我們憤 怒莫名,現在這種論調卻早已見怪不怪。也許有一天,還會有更多個陳一諤、呂智偉和曾蔭權出來鼓吹那種虛無犬儒的價值觀;也許有一天,六四不只不得平反,甚 至根本灰飛煙滅于時光的垃圾場中;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會變成大多數人眼中的瘋狂先知,並且一個個老去,一個個凋零,所有記得六四的全都整代人整代人地消 失。即使到了那一天,再也不是為了起到什麼實際作用,而是單單因為這個記憶本身就是道德的,我們香港人,我們這群記憶的守護者也還將如此記住,直至最後一 人。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何时了

突然想起中学马来文老师教书时心血来潮说起他对以巴冲突的想法。他认为这场由诡异历史延绵而来的血泪冲突或许会永久持续,道理很简单,以杀巴一人,巴回杀以一人,沉痛悲切的死者家属中,只要有一个因为悲痛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就足以让悲剧从此循环。

如果公平可以凌驾于最普通的人性,而正义可以泯灭人道,就算全世界信仰了公平和正义,只要有一个顽皮的恶人,就足以引出万恶。

不想随意评论以巴冲突,只是想借此说明一个道理:“冤冤相报何时了。”有时候,错综复杂的历史,可能不过是前人的酩酊,以史为鉴不是以史概全,尽信死抱,反而让历史成了无谓的包袱,一如小国的种族问题。只是,如果我们的想法,连前辈先贤的高点都没达到,就别谈超越了。

我们应该争取和维持应得的权利,但当我们成为偏帮的受益者时,我们会否勇敢诚实地拒绝偏帮?真正的考验,是当你手持道德的尚方宝剑时,有没有迟疑的勇气?

有时候,尽情的叫嚣,即使博得满堂喝彩,也不过转瞬即逝,在随后空荡的大气中,没有理性的余音绕梁,更衬托出前一秒的真正虚妄。

少看一点政治闹剧,少听一点杂刀乱剑,少信一点猪流霉体,多读一点书,长一点智慧,反而更实在。

还有四天,就到国庆。族族相较何时了。

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一年回顾

毕业一年了,工作一年了,在染缸里浸泡,一年了。撇开在美国那段接受训练的幸福日子不谈,剩余的都是真正的职场岁月。我觉得踏入社会工作满一年,是有意义的里程碑,也是最值得回顾和反思的阶段。做为社会大学的sophomore,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交集着愚蠢和智慧的更迭、享受着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解放、承受着伴随自由而来的责任、接受着四面八方的各色诱惑和辨别着政经文教的真假虚实,变化之大冲击之深,我相信很难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复制,走过了的人自能体会。而我,走过了,却仍在整理着这些体会。

从事第一份工的时间太短,没让我对职场博弈有太多体会,但受经济大气候影响的被解雇却让我提前认识到中年危机的严重性。现在的第二份工,则真正让我看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现在还能回想起来的,记忆仍深的,大都与稚嫩和恐惧有关:一开工就连续工作十一天的惊讶、第二天就去供应商的工厂上班的担忧、第一次和老板一同被供应商请客的疑虑、经验浅薄却得和供应商的不同部门打交道的恐惧、太多技术名词不明白,却害怕连太基本的都问显得很愚蠢的挣扎、有效期为三个月的白卡被没收,以致在新加坡逗留期有限,仍需频繁来回马新的无奈、第一次收到老板手机短讯时的压迫、一件事情同时交代两个老板的辛苦、在供应商工厂上班一个月,回到自己的公司却反而不适应的陌生、第一次出席team meeting的浮躁、晚上或周末仍打开电脑回复电邮的惦记、每次接受新任务都伴随着炸弹地雷的奇运、被繁琐的工作强奸的认命。。。林林总总,难以尽述。

但你别误会,我是在描述,而不是在投诉。实际上除了偶尔和朋友倾诉之外,我并没有认真抱怨过,因为每份工都有难做之处,亚洲的工作很少压力不大的。从一开始我就拿着我那本笔记本,不断记录和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很多灰色地带、看透了很多现象、掌握了很多技巧。最重要的是,因为工作上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明白到不同部门之间的运作方式,更学习到和不同类型的同事相处的方式。

对于工作不同的要求,我已逐渐得心应手,而我也不再为别人偶尔的无聊、无理、无心、无情而感到无力。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我宠辱无惊,反正任务从来就是做不完的。于是我慢慢清楚什么是工作,也逐渐明白攀爬梯级需要什么本领,只是在修了职场博弈一年的学分后,我却在人生的岔路上更加迷惑。

原来,工作是什么和我是什么,关系并没有想象中密切。失梦青年的心境是:無力博弈,無欲挽弓,斗志全消,玩世不恭。是领悟?还是糊涂?思绪的拉锯战仍会继续,我需要更多的体会来决定,所以,出走,是唯一的可能,也是必经的途径。

地铁老中青少

如果你在地铁里遇到这样一个情景:列车到站了,车门自动地开了,一个孱弱的老人辛苦地举着脚步挤了进来,慢慢地走到边厢,打望着原本预留给老弱人士的座位,却没有人关注,只好无奈地伸出瘦骨,搭上钢柱……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你会否开口叫人让位?那两个位置上,一个坐着少年,一个坐着中年人。少年在昏睡,并没有因列车的变速而醒来;而中年人原本在看报,但人潮的变动让他稍微伸了伸颈,环顾了四周一回,又迅速地把视线移回报章。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旁边,你会怎么做?老人的肢体随着列车的加速而微微地摇晃,花了几秒才勉强站稳,靠得是那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手臂。我想开口叫中年人拿掉那该死的报纸,站起来让位,但又担心他不堪冒犯,万一碰钉反而让老人难堪。如果你是我,你会否开口叫人让位?正在思量间,列车开到我要下车的站,我矛盾地准备走出列车,却见那该死的报纸也跟着起来了,原来中年人也是在那一站下。于是那双瘦弱的脚终于可以休息了,但我的思绪却越来越多。

老年人无力,是天命;少年人无知,是常情;中年人无情,是什么??

当我们要让位给老人时,有些老人都未必肯领情。我们究竟凭什么连风烛残年的乐龄人士的尊严都要折磨?

Monday, August 24, 2009

One on One

When he comes out with "One Malaysia" such a phenomenal inspiration and proudly presents to people through majestic media, I wonder does he ever come across this quote "The safety of the people shall be the highest law" by Cicero.

Most likely he does, he is at such a fantastic position with vast exposures and abundant resources, I believe he does. Most politicians are smarter than us. They know what is good and what is bad for the people. They know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us. The question is not about whether do they know or not, it is about whether will they do it or not. What is right for the people may not be what is right for the party or the personnel, sad to say. Conflict of interests. Many winning sides but only one losing side.

It is simply amazing when you compare with what "One Singapore" is about. So which country is poorer now?

http://www.standup.sg/

當過客在找尋歸宿

我們是否都在找尋生命的歸宿,一個永久不變的歸宿?讓自己在川流的人海里無論如何漂浮,仍舊有所依歸;讓自己在變幻的航海中無論驕陽暴雨,仍舊指向前方。這個它,會是人、事、物?還是一個長期不變的東西?當我們在不斷躊躇,人事在變化,事物在更迭,空間在改換,時間在流轉,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呱呱而落,空空而走,人生真的有最后的歸宿嗎?長眠地下也許是一個,如果你選擇土葬的話;升上天堂也許是另一個,如果你相信耶穌的話。當我們太專注于找尋歸宿,會否反而在每一個階段都成了過客,走過了卻不留痕?歲月催人變,沒有人能和時間拉扯,越害怕失去“不變”,越會失去其他珍貴。每一刻都活在當下,沒有了歸宿的找尋,卻成為了自己的主人。人生,本來就是旅程,處處是驛站,天天有精彩。

Sunday, August 23, 2009

Homework

Soon I will deviate from the normal path and prepare to take on whatever uncertainties that lay ahead. Deep down my heart, there are always anxieties and doubts, but this time I will not surrender myself to my biggest weakness: cowardice. Avoidance to make important decisions for previous life crossroads hasn't brought me any devastating disaster yet, but luck may one day elude me. And so I cannot continue the habit. Eagerly anticipating the moment to set the sail, charge into unknown sea and chart my own territory. Few more months ahead.

Aside from all the greater greed and goods, I have other causes to take care of. Hopefully, within a year, I can greatly improve both of my languages. This homework, is a life-long homework; but I will intensify my efforts in the coming year.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日日新、日日积

路还很长,有时高昂地疾跑,有时愁静地慢活,如钟摆不停地摇晃,时快时慢。就算路途漫长崎岖,纵使理想遥远虚渺,无论心情是好是坏,仍坚持活在当下,不放纵自己沉溺在哀叹、懊悔、感慨、惆怅、寂寞等凄美的幻境。好好把握时间,阳光下勤学,月光下静思,就算起跑落后仍坚持追赶,就算进度缓慢仍耐心累积,就这样吧,就这样子找寻着明天的理想。

Friday, August 21, 2009

平等与同情

人生来就不平等,贫富悬殊,环境各异,天赋不同,为什么我们要追求平等呢?有的人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小享尽福;而有的人一出生就陷入贫苦圈,拼搏一世,可能都享不到富家子的福气,要他们乐观地相信平等,是否在说梦话呢?不同的天赋,未必能在统一刻板的考试制度里展现,但在压迫的现代科举社会里,读到书就从此平步青云,读不好书就从此放牛,我们是否还能自欺欺人地宣扬平等的信念?

从这个角度想平等,我确实追求不下去,反倒觉得同情心、同理心、恻隐之心更值得追求。如何用平等去谴责拿着高薪的“精英”?他们可用花了多少精神、用了多少金钱、爬了多少梯级、跨过多少门槛来合理化他们的所得。而这些全都是难以衡量的,又如何比较出一个平等来?如何用平等来声援陷入困境的平民?无数个猜忌的理由可以用来狙击,譬如说他从小不好好学习导致被社会枷锁牢牢套住,又或者他不善理财乱花乱用结果沦为贫困,然后你就会觉得他们都是自甘堕落,又为什么需要平等地对待他们?但如果从同情心出发,一切视野将会不同,你会乐意给予别人机会向上向善,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面临现在的苦境。这也是为什么罪犯应该被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否则统统拿去砍手断臂枪毙死刑就好了。如果一切讲究平等,那要如何回答随机发生,无平等不平等之分的的灾祸带给人的灾难和之后一系列生活的不平等?你会赞同印尼被海啸袭击是排华的因果报应吗?如果你赞同,那汶川地震,八八水灾等的罹难者又是承受什么报应来的?前世?

因而,追求同情心应该高于追求平等。但我后来又仔细想想,上述所追求的平等,是哪方面的平等?是努力与遭遇的平等。不懂是不是受“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熏陶所影响,我们总是希望付出多少努力就应该获得多少回报,更渴望所获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应得的,是辛勤努力的结晶,尽管我们都知道幸运女神是不讲平等的。如何衡量努力与回报的对等?最简单就是拿别人来做比较。你念一小时,我念十小时,而考出来你比我好,我就唉叹这世上真是不公平。考得好不好,有很多因素影响,但或许我们懒得思考,也无能力把所有因素纳进来分析,所以就用最直觉又最容易的东西(在这个例子里是时间)来比较。仔细想想是完全不通的,但我们却很喜欢这样去比较,因为我们太渴望努力和回报是对等的。

这种渴望,或许会造成心理误区,因为一旦我们被运气所眷顾,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结果,为了不想感觉自己不应得,就会重塑记忆去合理化。我拿自己来做例子,2003年大学预科拿了4个A,到了2005年时就逐渐认为这4个A完全是我应得的,因为我曾辛勤付出过,连休息的时间都待在班上学习。直到我和同学聊起,同学说当时感觉我就是混帐,不怎么用工就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才开始重拾回一些旁落的记忆,其实我也有很多时间在玩耍,在班上胡闹,回家玩电玩。原来,我只记住我如何如何辛勤,以合理化我得到的成绩,以致我逐渐模糊辛勤反面的记忆。但是如果那时考出来的成绩很差,那我或许就会加强我玩耍的记忆来合理化我的困境。想起来也觉得有趣,或许我们的脑袋对不确定因素有恐惧,所以想剔除运气这因素来合理化所处的境况,无论是优是劣。

从讲究努力与遭遇的平等,就可以延伸出对贫富悬殊,社会地位过于不平等等问题的讨论。这些,我就暂时搁置一旁了。回到文章主题,我们追求的平等,还会是缥缈的努力与遭遇的平等吗?不是了,而是其他方面的平等。什么方面的平等呢?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与整个世界的人,有什么东西应该是平等的?所有人类基本的权利!如言论自由、信仰宗教自由、选举权、财产权、受教育的机会等。一个人,不应该因为他的民族、性别、国籍还是其他差异,而失去这些基本权利。而保障这些权利的,就是法律,所以才会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所以为什么未经审判就可以凭当权者或其他掌控诠释权的人去囚禁人的国家内安法令(ISA)是鸟法。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为什么国外许多大学给予如此多和丰厚的奖学金来帮助优秀的清寒贫困子弟来入学,因为人人都应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或许说人人这个太理想了一点,但至少援助优秀的贫困学生还是无可争议的,避免了他们因为出世环境的不平等而失去了受教育和展露才华的机会。如果你从努力和遭遇的平等来看,就未必能得出同样结果了。你可能比最贫困的学生富裕一点,但却不能用多十倍的时间和努力来换取全免的学费,你的努力和遭遇根本对等不了。

谈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就很难不提自己小国的种族固打制这个畸形的怪物。不看你多优秀,而看你生出来是什么种族,按种族比例来定额根本就违反了基本权利。如果贫困的大多数是马来人,要让他们多受教育,那应该不分种族地推行帮助贫困的学生,而不是通过牺牲其他种族的优秀人才来扩大马来学生的比例。什么鬼制度,还搞到可以被政党不断利用来邀功,抢了我的黄金施舍回一些碎银给我还要我感恩,真是荒谬。

不分种族宗教性别国籍等差异而设立出来的这些平等,再深入想一想,其实也是基于对人的同情心和基本尊严的尊重,难怪叔本华会认为同情心是一切道德的来源。追求同情心,所以追求平等;至于在其他难以用平等来衡量的方面,还是回归追求同情心吧,尤其在这个极度讲究用法律来维持社会一切方面(包括孝顺)的小红点,不然只会有越来越多贫穷到沦落街头还要因为没有证件被法庭罚钱囚禁的现代悲剧。(http://www.straitstimes.com/Breaking+News/Singapore/Story/STIStory_418240.html)

【纯粹杂念,未经严谨的逻辑推演。。。】

Monday, August 17, 2009

自嘲与他讽

要是我说自己很幽默,那真是天大的幽默,定能让朋友捧腹大笑,因为我更像是说教的八股佬,与诙谐丝毫沾不上边。幽默这个鬼东西,曾让我苦恼了很久,仿佛怎么学也学不来,请教霆辉,他就说了句鬼话:“幽默,是看心境的。”那时候听了真得让我哭笑不得,你自己逍遥尘世外就好了,用不着这样忽悠我这个凡夫吧。

直到后来,我才发觉那句话,真的是鬼话。当不同的人接触多了,不同的玩笑见识多了,沟通的技巧进步了,与人交流的自信建立了,尽管还是与幽默沾不上边,却慢慢觉得自己比较能说笑了。再想回那句话,更有体会。

幽默,是看心境的。什么样的心境呢?我觉得有两种。第一种是有自信时。据说幽默这词是林语堂大师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忘了在哪里翻到,有空才去查证),译得可真妙。在他的其中一篇散文里提到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到访上海,正值那天难得有太阳,大家就说:“萧翁真幸运,有福气在上海看到太阳,近来都乌云密布呢。”你猜一下萧翁怎么回答?他冷酷地说:“是太阳有福气呢,能在上海见到我。”真让人哭笑不得。反讽是幽默的体现,而不少大师让人拍手称绝的幽默都是绝妙的反讽,试问一个自卑或没有自信的人怎么去反讽呢?

至于这样的困扰,你经历过吗?就是在很多人或一些人面前总是幽默不起来,但和自己最亲近的、最熟悉的、最信赖的亲朋面前,却能无拘地谈笑风生。谁说你不幽默呢?不过那个场合让你不自在、不舒服、不能展现自我而已,只要在能让你有自信的环境氛围下,你登时就能活跃起来。

第二种心境就是逍遥洒脱。不少凡夫俗子市井小民,对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并不自信,但也并不耿耿于怀放在心上,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对生活没有太大的奢求,反而让他们的言谈很幽默,无论是对生活苦难的自嘲,对社会乱像的投诉,还是对周遭烂泥的挖苦,听来都觉很诙谐。

人不在这两种心境时,应该很难幽默起来吧。人没有这两种心境,或许也学不到幽默吧。自嘲是一种幽默,但不是所有自嘲都是幽默,有些不过是为了沽名聚焦。如何辨别呢?如果一个人经常自嘲,但却不能接受他人讽刺的,就是纯粹为了吸引注意力,因为他实际上并不拥有这两种心境,不过借预设好的自嘲博君一笑而已。遇到这样的情况,应酬一下,笑笑就好,哈哈。那些能把别人的讽刺冷箭,反射回去或化为自嘲的,才是高招。

所以大家别以为我幽默,我最爱就是高谈阔论。(应酬笑一下,好吗?)

Sunday, August 16, 2009

大馬華教紀念館

小鎮夫妻打造華教紀念館 

大馬小鎮夫婦蘇啟慧和黃亞花,以一己之力打造集紀念館、資料館、文物館及圖書館於一處的華文教育歷史展示中心,展現大馬最重要華教領袖林連玉、沈慕羽及陸庭諭的史跡及文物,為全球華人留下珍貴史料。

詳文見【亞洲周刊】

兴趣最重要

小时候很讨厌学英文,因为父母和其他长辈总是说,不学好英文将来在社会难以谋生。尽管这些话都是苦口良心,但听来总是逆耳,不为什么,就是觉得为了生计去学英文很没骨气。再加上学校从小就教枯燥乏味复杂难懂的语法,直接把点燃兴趣的最后一个希望给灭掉。每当学校放假时,父母都想让我去上额外的英文补习班,想来他们应该很为我的英文水平而操心,但搞不懂我哪里来的倔强,硬是辩说没有兴趣学,学了也是白学;等到我有兴趣学,我自然会去学。

这个等字,一等就是好几年,从小学到初中,我从来没有把学习英文放在心上,英文越差就越想证明靠华文强我还是可以读下去,而我尤其瞧不起邻家那些家庭环境培养出来满口洋腔的小孩,怎么华文那么烂啊?或许遇上他们是我的不幸,不巧地加深了我认为华文英文不能兼修,取一就得舍一的偏见。

时光就这样悠转,直到我有了电脑,开始接触到电脑游戏如星海争霸,帝国时代等,因为游戏很好玩,被其故事所吸引,才觉得英文原来挺有意思。兴趣,终于等到了!想不到我正式开始学英文,竟是从电脑游戏剧情里的英文着手。自此,情况就好转起来。中四时遇到好老师Mr.Lai(可惜他英年早逝), 中六时精英同学大都转校,我这个廖化居然在班上的英文课得到老师的认同,开始建立起信心,因而更有兴趣学习英文。

无奈基础太弱,来新之前的英文其实还是很糟糕,认识和能用的词汇不多,到十七岁,才知道用了十多年的,是brain;到二十岁,才知道抱了十多年的,叫boulster,不可谓不丢脸,但兴趣的火苗既然已在心中燃起来了,要进步就不是件难事了。

到大学的第二年,偶然地认识到,原来英文那么多没有逻辑的不规则用法,字母和真正发音的不规律系统,和那些无谓庞大的词库,背后有其动人的一系列演变,一段段蜿蜒的历史。当我知道她从盎格鲁撒克逊语源起,历经拉丁语和法语漫长的洗礼,再回到莎翁等人的艺术改造,我才乐于接受她浩瀚的词库。至此,我完全抛弃所有对英文的偏见,因为她不是轻佻的、浅薄的、粗燥的、无味的。兴趣,又升级了!

而最近,我接触到字根词源(root),明白到英文辞海里大多词是从希腊和拉丁的字根里演变出来的。汉语有造字六法,而英文也是从主要的字根里循规则造出来的,惊叹人类造字竟是异曲同工。兴趣,再升级!掌握繁多的词汇,变得轻松许多;学习语言的乐趣,逐渐加强;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
相同或不同之处,带来处处惊喜;再参照许多从西方引起日本,从日本引起中国的现代汉语词汇,去思考中文西化的优劣,更让我沉浸于通过学习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来构建一条条互通的桥梁,画出更清晰的图景。

譬如,为什么根类植物叫radish,而灭除叫eradicate,如果你知道radi在拉丁语里代表根,e代表出去,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灭除是从除根之义延伸出来,而我们,不也有“斩草除根”的成语吗?神奇神奇。

又如为什么房贷叫mortgage?Mortgage和Mortuary(停尸间)有什么联系?其实都是从Mortis延伸出来的,去查下罗马的死神叫什么吧。 房贷抵押的词源,就是源自以前封建时代,长子继承家族的一切的传统,以长子的身份作为保证和抵押,因为老爸死了财产就归他的。真无良,封建时代,到处都一样。

我手头上有几本字根的书,但就只是工具书,功利性很强,读下来丝毫没有发现的乐趣。于是我逐个词逐个词自己慢慢去寻根,往往能有意外惊喜,不亦乐乎。语言,原来就是一部简史,隐藏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尽管时代在迅速地改变,但有些基点是不会变的,怎么去感受和认识这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始终如一,这一些都可以在语言里找到。而每一个时代不同的变迁,每一个时代所创造的特殊物品和精神,也通过相对应被创造的词汇,展现了出来。多么有趣呢!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趣,那俗世平日庸碌的打拼最有趣!

人不应只懂如何生存,更应懂怎么生活。“工具论”,贻误我多少青春?学好英文,就能与世界接轨?只通过知道那肤浅的表面,笑话!如果当初启蒙的英文教师们,哪怕只要有一个,能让我明白英文复杂背后的动人故事,浅谈各种历史文化社会变迁,我想我对中华文明的幼稚偏执将会更早烟消云散,而不用走了一大圈才发觉自己的无知,落后了几光年。

当然不是每个人长大后都仍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但在年少对任何事物都特别好奇时,如果获得适当的启蒙,我想对日后应该裨益良多,偏执不会那么深,误入的歧途也不会那么多。毕竟,把一门语言当作工具来学,是多么亵渎地她,也为多少英语非母语的人(尤其是亚洲人)带来噩梦?我不认同若连自己的文化都了解不深,就没有空间学习另外一种文化的说法。任何封闭的文化,都将走向消亡。有了外国的月亮,才能互相参照、比较、吸收和融汇。

Time and Words

What do time and words have in common? It may seem absurd to link them, but I personally think that they sha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at both of them are fair. There aren't too many things in this world fair. Time, for one, is fair to everyone, be them the haves or the have nots, be them the smart ones or the dull ones, be them the young guns or the old folks, all of us is entitled 24 hours per day indiscriminately, no more or no less. The only difference is how do we use it.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is also fair to everyone, all of us is free to create it to exert our 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 ourselves. While authority have their powerful propaganda machine to disseminate official news, common people like us also have different ways to voice out our dissent and disobedience, often by using humorous metaphor. Not to mention that foundation of modern justice is based on laws - a complex vortex of words. Although the barrier to learn, improve and master a language do exist, but it is one of the easiest barrier to overcome, with efforts purely is enough, unless unfortunately you are born with dyslexia or similar symptom. Gratefully, most of us do not suffer from this, so words is still fair to most of us.

The second common trait that they share is their revealing power. As the famous Latin saying goes, TEMPUS OMNIA REVELAT, which means time reveals all things. Nothing can be hidden forever and time is the most powerful arbiter, ideally. (The world is nonetheless imperfect and hence I have to put in this extra word cautiously, but having said so, I do have faith in this principle, in most of the aspects. I just don't want to be too disheartened if this principle want to play hide and seek sometimes). Words, similarly, can reveal most of the masks, various kind of masks. From the classic Aesop fables, "fine clothes may disguise, but silly words will disclose a fool", tell us much about it. Lie will not last but truth will be uncovered, ideally also. (White lie is not a lie, and some lies are necessary to survive.) To be a perfect liar, you need to have perfect memory, and luckily most of us are not granted this super ability.

Both time and words seem like a twin of natural sage, unconditionally guiding us towards a better path. Do you appreciate them?

P/S: Popping out from my mind after writing paragraphs above, the third commonality is that both heal our souls. Is it equally important as the former both traits? I am too lazy to think now.

Saturday, August 15, 2009

RSS

既然提到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就顺便解释一下,我想还有一些人不知道这个如此厉害的网络技术。简单的来说,这项技术提供的便利,就像是送报纸的,每日准时把报纸送到你门口,而不需要你亲自出门去买。只要用阅读器(Reader)订阅了那个网站的RSS,每一次启动阅读器,你就会自动收到那个网站最新的更新文章或讯息,这样你就可以省下去每个网站查看的麻烦。如果你只有一个网站要留意,那就无所谓了,但要是你有一百个网站要游览,用RSS就可省却很多麻烦和节省很多时间了。

我一直以来都在用Google Reader,蛮不错的,但苦于不能分类收藏不同网站的文章,一直在找有这个功能的阅读器,后来试用Bloglines,才发觉它的剪贴功能(clipping service)正是我想要的。平心而言,除了缺少这个剪贴功能以外,其他方面Google Reader都比Bloglines好,但这个功能却正好是我最需要的,看来世上真的没有完美的东西,只好麻烦一点,用两个阅读器了。

[后记@2009-08-21:发现Google Reader可以再加Tag来分类收藏,于是又把Bloglines的RSS换回去用Google Reader订阅,绕了一大圈,才发觉原来之前的原来错了。]

Since I have mentioned about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let me continue to further explain its function, as some may still haven't heard of it. To put it simply, it's like a free newspaper delivery service that automatically delivers the newest updates, be it news or blog articles, from the sites that you wish to follow, once you have subscribed to their RSS through a reader. The simple and yet powerful tool really reduces redundancy to frequently check websites for updates and save up a lot of time. Imagine you have hundreds of websites to follow and you do not have this service. What a pain in the ass!

I have been using Google Reader and find it very user-friendly, except for the lacking of customized articles classification which I need the most to collect and categorize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sites. Until I try using Bloglines then I realize its clipping service is exactly what I seek for so long. IMHO, besides this, Google Reader is more superior than Bloglines. Perhaps it's true that nothing can be best at everything, and without choice, I have to use both together.

[P/S @ 2009-08-21: Having discovered that I can add tags to further classify articles, I re-subscribe all RSS with Google Reader and now I only use one reader. So there actually can be thing that works best for everything.]

精神囚犯

越来越不能自拔,成日沉溺在疯狂的知识吸取,仿佛在之前的懵懂时期失去了过多的精神水源,严重缺水,现在饥渴得很,拼命在补充。我的Bloglines和Google Reader订阅的RSS以指数增加(increase exponentially),收得我都快要疯了,都不晓得有没有时间全读。但我仍在继续收,仍在继续做这种对工作、升职、加薪没有丝毫帮助的行为,我想我真是没用。通常我对某样事物的狂热周期维持在一星期左右,希望下星期我会找到另一样东西去疯,但我想我很快又会回到来这里疯。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我中了知识的魔咒,如一个许久没吃没喝的穷汉那样渴望,如一个被囚禁在监牢里十年的囚犯被释放那样享受,哇……完了完了,我就快疯了。

珍惜生命,停止学习!

活着,感受着

雨慢慢,风缓缓,悠悠地在街上晃,思绪懒懒。看罗里载外劳,看老翁推小车,看行人各自的注视,我在想什么呢?什么都没在想。听雨声滴答,听手表滴答,听脚步滴答,我在想什么呢?什么都没在想。这样悠缓清宁的天气,确实什么也不该想,偶尔的脚步阑珊,反而扰了无拘的慵散。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How do you keep internet bookmarks?

For netizens who can't live without internet for at most 24 hours and google everything online, of which most of us are, it is always painful to organize the ever-growing bookmarks of sites that we want to keep, or it will be more painful and time-wasting to scroll down long array of links.

This becomes more troublesome when you are going to change default browser or computer, where it involves export and import of bookmarks, sometimes it may just turn messy and you would have to drag and drag and drag again...

I had wondered if I could classifying these links in a web blog but then it seems stupid if that blog couldn't be accessed when I need to. Then I thought of using a separate document to keep these links and upload the document to internet or store in my pen drive.

So, after a while, I start using Excel spreadsheet to help me keep the huge list instead. Though it is less convenient than using browser's bookmarks, it is more customized, effective and accessible in any browser or computer, as long as I am connected. [Do I still need internet bookmarks if I am not connected? :)]

Discipline vs Freedom

Excerpt from: The Paradox of Discipline (By Nathanael Smith)

[A very nice piece of writing, especially these two paragraphs that have illu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ipline and freedom very clearly. ]

"Growing up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 A child might, on a whim, shout in a church or (were he let in) run and jump and roll on the floor during a business meeting. A very small child might start to undress on the streets, or pick leaves and rubbish up off the ground and put it in his mouth. An adult is under all sorts of restrictions as to what he can do. But, precisely for that reason, adults can walk around the city unsupervised, can enter many places where children are not allowed, can operate machinery, travel internationally, give speeches, etc. They have learned discipline, and it has made them free, while the child finds his errant will blocked at every turn.

Not every discipline or morality is so fertile and, ultimately, liberating. It is the right morality, the right rules, the right discipline that expands the scope of freedom, that make us able to do more, to make dreams come true. But the discipline of the medieval monasteries led to prodigies in learning and the practical arts, but the caste system kept India, the Confucian classics kept China, turning on the same treadmill for a thousand years. The wrong discipline can be a dead end, but the true discipline leads ever onward and upward, into new regions of awe, always expanding the realm of the possible."

《奥巴马把梦想带回了美国》

有兴趣看梁文道老师这篇博文的,可按此

我只是想摘录文章里的某些段落,和呻一下吟:

至於亞洲,一向以歧視華人政策知名于世的馬來西亞,他們的首相在第二天也要被迫回應這道令人難堪的問題,他尷尷尬尬地解釋,“任何人都能當首相,這要看人民的選擇”。

我这个小民看了真有点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无地自容,而政客们却不会受任何影响,因为他们越来越无耻。。。

我想我明白了,使奧巴馬贏得勝利的真正原因,使那麼多美國人歡呼落淚的真正動力,是他們可以再一次地肯定自己。起碼在這一晚,他們終於發現小學教科書上所說的美國故事,是真的。

我们刚踏出小学门槛,就发现小学教科书上所说的各族和谐平等的马来西亚奇迹,真的只是教科书上的奇迹。。。

Monday, August 10, 2009

店主与雇员

又有另一次去杂货店买洗衣袋,找了很久找不到,就问店主洗衣袋放哪里,朝她指的方向找了一会,还是找不到,再问一遍,看到她眉间皱出一点不耐烦,我仿佛听到她心里的嘀咕:“长这么大双眼睛,找东西都不会找,瞎的哦?”

或许是我联想力过于丰富,但我始终搞不懂,有生意做她还皱什么眉呢?

“什么鬼服务态度吗?”

过后她找了找,发觉洗衣袋好像卖完了,把她雇用的外籍员工喊了过来找,又回到收钱柜台。那员工确实了真的缺货后,客气地和我说不好意思,转过头指着吊着的洗衣袋,问我如果我真的需要的话,介不介意拿那个。

那一刻,我才觉得我是在被服务,而给到我这种感觉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店主,而是被雇佣的,薪水可能不过几百的外籍员工。因为这种服务态度,最终我买了那个吊着的洗衣袋。

服务,在乎用心。心诚,则灵。

【附:如果那员工能成为那间店的店主,生意应该会好几百倍。】

“哈”,”哈“声

有一次去买早餐,卖经济米粉的Auntie听不到我叫什么,就大大声地“哈”,“哈”,“你到底要什么?”,仿佛我欠她钱似的。

在一般的谈话里,说话的人应该说得清晰让听者听得到,听者应该专心聆听;但在服务业里,无论顾客说话清不清晰,服务员也没有“哈哈声”的权利,让人听了着实不爽。“什么鬼服务态度吗?”

礼貌一点再询问顾客要什么,真得那么困难么?

服务态度

【创建这个分类标签,只是为了记载日常生活里被人服务时遇到的琐碎不满或惊喜】

“什么鬼服务态度吗?”,是我们朋友间经常有的不满。如果服务是一门艺术,那在这个高级奢华的城国(岛国)里,就难怪我们经常会吐这种苦水。

服务涉及很多细节和学问,但对于真有心要服务的,这一些都是不难学习的。

从博学到笃行

社会发展迅猛,从小开始要学习的理论越叠越高,出来社会后要学习的技艺越加越多,以至我们不得不祭出“终身学习”的口号。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不停地追赶“学习”,应付了一张试纸就到下一张,考来考去,考完就还给老师;学来学去,也仅仅在学不同的“术”。我们学了那么多,却仿佛从没学过,怎么去学习。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这五个词,你还熟悉么?还是你从没遇过。

这或许只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却精练到很厉害。广泛地学,方能成江海,互相启发开创学问;严谨地问,才能避免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伪学;仔细地思辨,去芜存菁,构建自己脑海的图书馆,左右逢源旁征博引,迅速地把知识派上用场。

这或许只是学习流程的一种,却流转到很顺畅。广泛地学,学时不明要问,问了沉淀去想,想了分类以辨,再践覆所学,仿佛就是一气呵成似的。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从未间断,却未必比先哲更懂得怎么去学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而《礼记》,编于西汉。

平衡-拼图-绕圈

当视野在放宽,阅历在积累,生命中要平衡的滚球越来越多,多得我往往只能在睡梦里才能暂时撇开所有烦忧。幸好我的天赋是渴睡爱睡能睡会睡,无论烦忧再多都能安宁入眠,否则恐怕很快变衰老。

或许你认为,做人不必做得那么辛苦;而我反而觉得,现阶段要多多辛苦,才更有机会和更早摆脱长久的痛楚。上学的那十数年,尽管再辛苦也只是单元的,其他的有家庭在撑着(我承认我还是比较幸福的);到了现在,开始接触和打理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感受到什么叫真正的累,尽管偶尔也很想放开一切,享受短暂出轨的不羁;但如果人生就此放慢脚步松懈下来,只会逐步枯竭之前累积的泉源,而没有持续为未来开源。黄金岁月时不奋斗,恐怕岁月黄金时等受苦。

人生真得很像玩拼图,累积多了图案才能逐渐拼出轮廊,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图案拼凑成迤逦风光。现在我才意识到那十数年的学习,不是为了纯粹学习和拥有知识,而是为了把累积到的学习成果,像一片片的拼图,拼成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景图。原来,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心理-教育-文化-企业-政治等,都是可以链接的,而且在现实里链接得那么复杂,充满无限搜索的可能和乐趣。

一点一点散落无谓的过尘,一点一点重拾失落的美好,绕了一大圈,回到曾经遥远的原点,才发现目的是过程,就看散得够不够洒脱,拾得够不够满足,绕得够不够精彩。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流放

洗礼才能活得重生
放逐才会捡获自由

What brings forth resurrection is banishment
What leads to freedom is being exiled

Monday, August 3, 2009

边缘漫游

几年前,有一次和母亲聊天,她突然说当时机来到,她或许会改信基督教,听得我摸不着头脑。原来她对那种纷繁的祭祀仪式厌倦了,宁愿找一个更轻松的寄托。宗教,对大多数华人而言,只是生活的寄托,尤其是老年孤寂生活的寄托。这样的寄托是好的,至少不用卷进去狂热的中心;强把心灵的寄托升级为真理的解释,是狂热的。

我承认宗教经典里存有很多智慧,但我抗拒臣服于任何信仰教条和伟论伪学,我拒绝交出我的思想无条件地投降。我喜欢一意孤行,心血来潮兴趣学什么就学什么,有共鸣的听多几篇,入心弦的收好好,至于其他繁杂噪音,一概闭耳不停。

喜欢游离在边缘无拘地漫思,是我无可救药的偏好。

地铁怪人

大约两三年前,有一次和霆辉坐地铁回大学时,突然有一个瘦高黝黑的中年人来搭讪,问我们是不是大学生。谈不久他就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了大学出来还不是要做工,做了工还不是赚那一点点,不住地说不住地问。

在他眼里,学问都是没必要的,最重要是金钱和游历。他是十七岁就离乡往外闯,找到份船业的工,出船环游了世界的一大半。他的旅游所见所闻,我越听越着迷,那一刻巴不得叫他介绍我进去做,直至……我把话题一转,问到了他的家庭状况。

提起他母亲的情况,他支支吾吾,和刚才谈起各国风光的眉飞色舞,完全是天与地。我忘了从他眉间有没有看出愧疚,但我逐渐释怀,原来不过怪人一个。我相信他绝对有能力和时间回家,但在外面玩过了头的他,只会选择逃避来让自己的心好过点。

当学历只是一纸空洞,当游历只是走马看花,一个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阅历的。夸夸其谈,赢得一时的聚焦,却失去了一系列的珍贵。

Sunday, August 2, 2009

公寓和成功

帮朋友搬家搬去高级公寓,公寓的环境的确很不错,而且美女也会比较多,但我却隐约感受到压迫。如果物质财富的堆积是山的高度,而精神元素是空气的含氧量,那我在这座高山患上了缺氧症。精神上的空气稀薄,让我喘不过气来。尽管偶尔也有儒雅的富人,但我感受到的是更多自以为富贵就高人一等的异样眼光,或许是我贱,让我住这种地方心里总是有点不自在,可能我缺乏信心不被过盛的物欲所奴役。

搬家Uncle临走前和我说了一句:“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收这么多钱又能怎样?”,直说到我心坎里。人一世,物一世,成功究竟是什么?是比较累积到的金山高?还是比较带来的贡献大?有的人穷其一生攀爬企业梯级,签下卖身契,到头来和儿子搭话的机会都没有,有亲子如没亲子;而有的人认真做事辛苦拼搏勉强支撑生活,融洽地和家庭生活在一起,调教出社会里真正的精英……到底谁是成功谁是失败?成功的标准或许因人而异,但影响和贡献绝对是可以比较的,甚至不用比较即可分辨出来。

坦白说,得罪也要写,很多人我未必看得起,但这个搬家Uncle我却由衷地尊重,我在他身上学到的,比很多人都多很多很多。你可别说“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起你”此类话语,I don't care,我没必要去讨好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心里都藏着衡量别人的尺,何必虚伪?

因而,我压抑了很久不敢去追求成功的忧虑是合理的,所以如果我要追求成功,要不我做好准备牺牲,要不我相信能创出平衡。谋事在人,成事……就交给命运吧。

不如别心切

和不同年龄的同事聊得多,逐渐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那种不忍他们受苦宁愿自己捱苦和担心他们少经风雨不懂成长的矛盾,实在是非常深刻,让每一对父母都困扰。

亲情,有时也是盲目的。明知短暂的受苦会带来珍贵的成长,却总是克服不了爱心切的情感;不肯放手让子女长大,又害怕有一天自己终于会离开。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要狠心一点,一定要让情感让步于理智。

你一定会笑我这小家伙脑筋有问题,女朋友都还没有就假成熟,年轻不懂事,“针未刺肉不觉痛”。有些事的确要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但如果所有事都要亲身经历过才去体悟,就太迟了。我就不相信你的周遭没有实例,也不相信你没听过那个咬掉母亲耳朵的小偷的故事。

忍不了一时心痛,却误了子女的大半生,何必呢?看了两代“金菠萝”的悲剧,我才不想让悲剧延续下去。

蛇拳门

有的男的练就魁梧身材,肌肉大大块,乍看之下充满阳刚之味。到有机会共事,才发觉原来他们也深谙阴柔之道,练就完美一式-蛇推手,移花接木斗转星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姿势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不但后发先至,还连消代打,“不做而屈人之力”。

何等高级的阴阳共济!连入门的基本功-厚脸术都学不了,我是练不成这身绝世武功的了。

by TemplatesForYouTFY
SoSuechtig, Burajiru